課程資訊

(B1143C202)從海洋聊台灣:南台灣的歷史地景演變(11/11開課) 114秋季班

招生狀態:招生中

已報名人數:9 人

上課首日:11/11/2025

授課時間:(二)14:00~16:00

上課地點:捷運獅甲站(高雄市前鎮區中山三路150號B1

學分數:1

課程總週/次數:9

開放課程旁聽:

親子課程:

招生人數:20 人

學分費:$ 1000 元

保證金:$ 0 元

新生報名費:100(首次報名收取)

報名手續費:100(每學期收 1 次)

場地費(社大收取):$ 200 元

保險費:$ 215 元

冷氣費:$ 0 元

其他雜費:0

師資介紹
講師姓名
吳大昕
現  職
個人簡介學經歷
私立元培醫事科技大學通識中心兼任講師、兼任助理教授
(中國)東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、教授
個人專長及證書
理教授證書 助理字第140484號
教學相關網路平台
關於這堂課
課程簡介 本課程是以海洋視角出發,重新認識南台灣歷史發展脈絡。從古早的針路航行、洋流與季風的航道邏輯,到港口城市的形成與信仰文化的傳承,一步步探索南方沿海地區如何在海洋力量推動下,形成今日南台灣的歷史地景。
課程結合古地圖、地方文史、文化信仰與港市經濟的演變,帶領學員跳脫陸地思維,從「海」來看見台灣,也看見南台灣的多元與變動。
課程理念(目標) 學習用海洋史觀的角度,重新認識南臺灣的歷史。
教學預期效益 課程透過實證研究重建台灣部分區域的歷史與海洋活動。通過課程,讓學員們不只知道空間與地景的意義,也會知道知識建構的過程,有助於訓練批判性思考。
與社大理念、發展之連結性 通過本課程,讓參與學員們不僅知道海洋與歷史地景的意義,也會知道知識建構的過程,有助於訓練批判性思考,更可以了解鎮港園社大辦學區域前鎮、小港、林園三區的海岸線歷史發展。
教學方式 口述教學 、學員實作或練習(針路航行方式操作與練習)
選課條件
學員自備物品 指南針
注意事項
課程內容規劃
各週課程主題及內容
第 1 週
【台灣海域與洋流 】
介紹環繞台灣的洋流與季風系統,說明其如何影響古今航運與人群移動。
第 2 週
【唐山過台灣 】
探索早期中國沿海居民橫渡台灣海峽的移民路線與歷史背景。
第 3 週
【季節移工與南高雄的港口 】
從前鎮、旗津、東港這些港口為例,解析南高雄重要港口的形成、演變。
第 4 週
【古地圖與海圖 】
分析東亞地區的歷史地圖與海圖的繪製方法,如何描繪、命名與理解台灣與周邊地理。
第 5 週
【台灣南北交通】
說明台灣歷史上的海運與河運系統,特別是南北之間的聯繫與連交流路徑。
第 6 週
【地界與番界】
解析清代的紅線圖與藍線圖中對住民邊界的標示與認知。
第 7 週
【大清政區與台灣地名】
探索清政府在台灣設置的府、州、縣制度,及傳統地名演變與變異。
第 8 週
【翻譯交流的世界】
台灣地名亂糟糟,聚焦台灣多語、多文化交錯背景下的地名混亂與交流現象。
第 9 週
【從海洋看歷史的認識與理解】
課程回顧與討論,統整海洋視角對南台灣歷史地景的新新理解。 學員分享學習心得與反思,並進行交流討論。